与业内人士聊聊自动化驾驶发展那些事
随着2018年开始进入末尾阶段,自动化驾驶看起来离我们又更进了一步。不过真实的自动化驾驶从业者到底是如何看待其发展的呢?自动化驾驶会不会也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看着热闹,而内部的人却面对着种种困难?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拜腾的自动化驾驶中国区负责人缪辉。作为一个在传统车企以及新造车公司都做过自动化驾驶研发的资深研发人员,他对行业现状的一些理解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更理性和更全面的思考。
不过真实的自动化驾驶从业者到底是如何看待其发展的呢?自动化驾驶会不会也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看着热闹,而内部的人却面对着种种困难?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拜腾的自动化驾驶中国区负责人缪辉。作为一个在传统车企以及新造车公司都做过自动化驾驶研发的资深研发人员,他对行业现状的一些理解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更理性和更全面的思考。
拜腾汽车中国区自动驾驶负责人缪辉(图片来源:拜腾)
关于用户体验
在缪辉看来,自动化驾驶技术的到来能给用户带来四大利好:
1. 用户的出行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成熟的自动化驾驶技术更有利于规避日常的交通事故,根据统计,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原因造成。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会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2. 交通效率的改善:自动化驾驶车辆的普及能够帮助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
3. 社会关怀:自动化驾驶能够帮助那些本不适合或无能力开车的人(例如老年人、残疾人)实现更方便的出行。并且还有利于环保。
4. 成本降低:自动化驾驶的发展结合共享出行模式会进一步降低出行成本,让用户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
虽然说自动化驾驶的利好很多,但是目前用户大部分接触到的落地产品都是L1与L2级别的驾驶辅助。对于这些功能,缪辉的评价是“锦上添花”——“我觉得对用户来说驾驶辅助功能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安全性,所以有一些安全功能,例如AEB以及盲区监测,它们理应更重要一些。而对于像环视系统/Auto Lane Change(根据驾驶员指令完成变道)这样的功能来说,他更偏向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技术展示,对用户的价值反而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缪辉的观点恰恰反映了汽车工程师的典型思维:自动化驾驶的存在价值应该是更好的保证用户的安全,这也应该是现在技术优化的主要方向。而将自动化驾驶包装成一种“炫技”并不能真正提高用户的接受度。
手势传感器,支持手势控制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图片来源:拜腾)
L3的一大挑战在于人机交互,因为其需要负责提醒用户接管驾驶权限。在这方面,缪辉更加认可需要驾驶员检测系统DMS来判断驾驶员是否有能力及时接管车辆的交互逻辑,另外在内通过鲜艳的颜色以及提示音等来提醒用户。他也透露拜腾在自己的L3研发中也应用了类似的逻辑。
关于车厂面对的挑战
站在主机厂的视角,缪辉分享了两个自动化驾驶对主机厂的影响:
1. 商业模式:自动化驾驶的逐渐普及会给汽车产品的商业模式带来变化——从传统的汽车销售体系转向产品利用率更高的出行服务体系。自动化驾驶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司机的解放以及对汽车使用效率的提升,因此它的到来会给出行服务和共享模式带来重要突破。
2. 面对这个机会,传统车厂需要做很好的平衡:在保有现有量产产品的良好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去布局自己的出行服务体系,从而应对互联网公司的入局。这对本就竞争激烈的车企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3. 技术体系:车厂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自动化驾驶的核心技术,但是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大量的资源,目前只有少数几家车厂(例如特斯拉、通用等)在技术方面做到了很强的主导。
4. 而对于其它部分OEM来说,想要在自己的产品上落地领先的自动化驾驶功能还是要依靠供应商的成熟解决方案。Tier 1的供应商都可以提供整合的驾驶辅助方案。这种路线带来的问题是,产品的体验会受限于供应商,且会与其它采用同样方案的精品出现同质化,无法突出自己的优势。
5. 更重要的是自动化驾驶的供应体系还有很多崭新的模块,例如计算芯片、云计算、仿真技术等。这会给原本封闭的汽车供应链带来很多强势的新入局者,比如英伟达、Waymo、以及百度等。如何与这些企业合作,也是车厂要思考的问题。
既然传统车企都面对这么多挑战,那新造车势力在自动化驾驶领域还怎么立足?在新造车公司任职的缪辉认为他们有两个优势:
第一是研发专注度:传统车企同时要应对数款产品的研发,因此在迭代和更新上的速度会比较慢。而新造车团队主要只关注一到两款产品的研发,所以反而在技术上面能够更加专注一些。
第二是本土化进度:传统外资或合资的车企是跨国的沟通体系。中国市场主要负责销售和提出改进意见,而真正的研发主力一般都留在国外总部。因此在本土化的沟通效率上难免滞后。而新造车实力专注于中国市场,在国内设有主要研发团队且沟通结构更加扁平,另外在中国特色交通场景的理解和优化上也就会更有优势。
图片来源:拜腾
关于行业发展
“在中国自动化驾驶的爆发会是在2025年左右”——在未来发展的话题上,缪辉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时间点。目前自动化驾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欧洲,缪辉认为在发展上目前还是美国更加领先,但是他未来更看好中国。
“北美的工程师在自动化驾驶的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还是有着很深的理解。” 在谈到美国的优势时,缪辉如是说。而反观中国,则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壁垒上有着先天的优势。缪辉觉得中国的自动化驾驶人才也在快速成长,并且很多在海外的精英也在近几年相继回国发展。对于这些人来说,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去适应国内的模式,然后再加上5年左右的研发积累和优化。另外考虑到基于通信的V2X技术的成熟作为补充,基本上在2025年左右,中国的自动化驾驶发展成果将迎来一个突破。
从整车厂的角度来看,缪辉认为自动化驾驶的体系在短时间内还会遵循传统的汽车供应链模式。虽然最近自动化驾驶领域内的创业公司很多,但是在乘用车的前装体系中,大部分创业公司的技术还是不够成熟稳定,很难撼动传统零部件巨头的主导地位。
不管是创业公司、互联网企业或是IT巨头,想要通过自动化驾驶进入汽车供应链最简单的方式还是要和传统的零部件或者整车企业合作。因为传统企业精于硬件与制造,新型企业则精于软件与算法,双方其实是互补的。
的确,中国自动化驾驶的未来不可限量,但是当前还是要先沉住气,做好沉淀,深耕底层的技术创新,切忌浮躁的炫技。仔细想来,对于汽车这个百年行业来说,7年的时间其实一点也不长,2025年转眼就会来到我们的眼前了。
关于受访人缪辉:
缪辉,拜腾汽车中国区自动驾驶负责人,负责 “下一代智能终端”拜腾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的开发、落地和应用。曾就职于福特汽车公司,组建福特亚太区研发中心自动驾驶团队,负责自动驾驶开发工作,及产品战略工作。缪辉先生在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用户界面、车联网方面均有丰富经验。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www.2025AD.cn网站;如欲投稿,您可以直接联系contact@2025ad.cn。